老家縣城最熱鬧的那條街,是不是少了點什么?

就是那家永遠放著《小蘋果》、玻璃柜里擺著成排手機、老板總戴著套袖擦屏幕的店——現在要么鐵門關著,要么換了招牌賣起了電動車。
河北邢臺某縣城的王嬸上周去繳話費,轉了三條街才找到一家沒關門的。“以前三步一個OPPO,五步一個vivo,現在想找個人幫老人調調字體,難如登天!”她手里攥著老年機,站在空蕩蕩的“手機一條街”上,茫然得像個迷路的孩子。
那些消失的,不只是店鋪
“最后一批貨昨天清完了,連門口那盞閃了8年的‘營業中’燈箱都賣廢品了。”河南周口的手機店老板老周蹲在臺階上數地磚,他的店開在中學對面,最火的時候,學生下課能把門檻踩掉漆。
“那會兒學生來買手機,得先讓我給下滿300首歌,再貼個帶鉆的膜,臨走還得蹭會兒WiFi打局王者。”老周掏出煙,打火機“咔嗒”響了三下才打著,“現在? kids都直接在網上下單,快遞盒一拆就能用,誰還耐煩等你下載歌曲?”
隔壁賣炸串的李嫂插了句:“前兒個有個老頭來問,能不能給老伴的手機存張全家福,我說店都關完了,老頭嘆著氣走了,背影看著特孤單。”
它們為啥撐不下去了?
“線上價能把人逼瘋!”山東聊城的店主小林翻出進貨單,同款手機網上比他的成本價還低50塊,“顧客拿著手機問‘你這為啥貴’,我總不能說‘房租水電要掏錢’吧?”
更絕的是廠家“釜底抽薪”。某品牌區域經理私下說:“現在總部把補貼全砸給大城市體驗店,縣城店想拿臺新款樣機,得先打5萬塊保證金,誰扛得住?”
最扎心的是“人走了”。四川達州的95后店主小楊,把父母留下的店改成了網紅打卡點:“年輕人要么去省城打工,要么網購,留在縣城的老人連微信支付都嫌麻煩,我總不能靠賣老年機活命吧?”
網友吵翻了天——
@中學老師張:“2015年在縣城店買的第一部智能機,老板幫我導了整整一下午通訊錄,現在手機壞了想找他修,店早沒了。”
@數碼愛好者阿凱:“當年被線下店坑過!標價1999的手機,轉身就賣給老鄉2499,活該倒閉!”
@退休護士劉姐:“網上買手機?我連‘七天無理由’在哪點都找不到,還是實體店看著踏實,能摸能試,有問題還能找上門。”
當縣城只剩“快遞柜”
現在的縣城,買手機比買白菜還方便——點開APP,次日達。可王嬸們還是懷念:那個會幫老人調音量的老板,那個能賒賬給學生的老板娘,那個把“充話費送臉盆”寫在紅紙上的小窗口。
這些店曾是縣城的“信息樞紐”:農民工在這兒查工資短信,留守老人在這兒讓老板給在外的孩子打視頻,甚至小情侶鬧別扭,男生會買個手機殼當賠禮——這些,快遞柜給不了。
有人說這是“進步”,線上干掉低效的線下,天經地義。可看著那些被“旺鋪招租”覆蓋的舊招牌,總覺得像被撕掉了一頁日記——上面記著誰的第一部手機,誰在這兒蹭過的空調,誰跟老板砍價時紅過的臉。
下次回老家,你試著問問孩子:“知道‘手機貼膜’是啥生意不?”
他們大概率會搖頭。
而我們,只能對著空蕩蕩的街道,想起那些攥著零錢、盯著玻璃柜、心跳加速的少年時光。